已阅读
走近中国空军试飞员|“枭龙”试飞:即要飞得成功更要飞得漂亮
航空发展史上,飞机性能记录和重大技术突破几乎都由试飞员首先完成。任何一个国家,想建立强大的航空工业,都离不开一支优秀的试飞员队伍。自1952年中国空军的第一支试飞部队成立至今,我国每一种新机型的诞生,都凝聚着一代试飞人的心血,他们用热血、青春乃至生命推动着新中国航空武器装备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个英雄群体值得我们细细溯源,从头讲述,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展示在聚光灯下,进入大众视野,被知晓、被铭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空军试飞员——
2015年4月,习主席访问巴基斯坦时,8架“枭龙”战机分列两侧伴飞护航。“枭龙”是中巴合作的结晶,是中巴友谊的见证。(图源:航空工业微信公众号)
今年是“枭龙”战机首飞20周年。“枭龙”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和巴基斯坦空军合作研制、生产的一型先进多用途轻型战斗机,具有突出的中低空机动作战能力,作战航程远、起降距离短、操控性能好,武器外挂优异…..它达到了三代机综合作战效能,造价却仅相当于国外同类飞机的几分之一。
1999年,中巴签约联合研制“枭龙”战机,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在2003年成功实现首飞。从01到04,驾驭它翱翔蓝天的试飞员都来自中国空军某试飞大队。历经数千个起落的试飞试验工作,“枭龙”完成鉴定试飞,设计与性能指标获得巴方认可。2007年3月,首批2架转场交付巴基斯坦,并首次亮相巴基斯坦国庆典礼阅兵式。
中方代号FC-1“枭龙”,巴方代号JF-17“雷电”。图为“枭龙”单、双座战斗机模型。(图源:航空工业微信公众号)
十几年来,“枭龙”从未停下改进发展的脚步,现已发展出3个批次共计4种型号,海外出口总量达数百架。
2018年中国航展,“枭龙”献上了精彩的飞行表演。(图源:航空工业成飞。摄影:周闽)
“枭龙”战机创下了多项中国第一:第一架国际合作的战机,第一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战机,第一架采用国产航电系统的战机和第一架大批量走出国门的战机……它的研制是中巴在航空领域合作的一次重要升级,是中国航空工业军贸模式和军用飞机发展模式的一次重大创新。
研制一个崭新的机型,一般需要十几年甚至二十年时间。而“枭龙”战机从签订研制合同到完成首飞,仅仅用了4年时间;从冻结技术状态到首飞成功,仅仅用了23个月的时间。1999年,中巴签约联合研制“枭龙”战机;2007年,首批战机即实现转场交付,亮相巴基斯坦国庆典礼阅兵式。中国空军试飞员在其间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直面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007年,首批2架“枭龙”交付巴基斯坦,并参加了当年的巴基斯坦国庆日阅兵。(图源:航空工业成都所)
首先,签约合同中有着时间节点的要求,试飞任务必须匹配工程进度,既要保证安全,也要保证国际信誉;其次,在“枭龙”的研制中,其战技指标由巴基斯坦空军根据其作战需求给出,诸如座舱界面、驾驶系统等,都以符合他们的操作习惯为考量;再有,作为合作项目,中国空军试飞员不仅要与航空工业的设计师们沟通交流,还需要对巴方人员做试飞讲评。
在关键的首飞环节,中国空军试飞员们也承受了更大压力。对于每一位试飞员而言,首飞都会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压力。而中巴合作生产的“枭龙”战机,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首飞不要说不成功,就是飞得不是很漂亮,都可能影响中国航空界在国际上的声誉。试飞过程中,如果起飞落地方面做不好,或者姿势不对,或者位置不好,歪歪扭扭、飘飘悠悠,会让别人从外观第一感觉就觉得这个飞机性能一般。
2017年4月,“枭龙”双座型首飞成功。(图源:航空工业成飞。摄影:徐博)
从01架到04架,中国空军试飞员驾驭着“枭龙”翱翔蓝天,表现出色,气势如虹!不仅首飞试验飞得成功、飞得漂亮,更通过一次次试飞对战机改进优化。前后历经数千个起落的试飞试验工作,“枭龙”最终完成鉴定试飞,设计与性能指标获得巴方认可。“枭龙”战机从首批交付至今,十几年来从未停下改进发展的脚步,现已发展出3个批次共计4种型号,海外出口总量达数百架。
2003年8月25日,“枭龙”01架首飞成功。(图源:航空工业成都所。摄影:姜凤祥)
2003年8月25日,“枭龙”首飞试飞员王文江习惯性地看了看天,天气晴朗。他在中国和巴基斯坦双方领导和同事的注目下,迈向“枭龙”01架机。“那天场面很大,心里确实有压力,当我拿着头盔走到飞机边,脑子里就开始过电影一般复习处置方案,尤其是特情处置方案。”
2000年,中巴双方共同决定,针对“枭龙”飞机的研制,机体和航电系统研发分“两步走”,先进行飞机机体的设计和验证工作,以尽快实现首飞;其后再加装中国自主研发制造的航电系统。2003年5月底,“枭龙”飞机01架带着200多条保留项进入试飞现场。当时的任务是:安全必须保证、节点必须保证、国际信誉必须保证。
中外合作的飞机,一旦有问题在世界上会有很大的负面效应……试飞存在着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风险,仅仅靠勇敢是远远不够的,科学才是保证试飞成功的关键。王文江作为首席试飞员,全程参与“枭龙”飞机的设计、科研和生产。他从理论培训、飞行控制力试验、品模态试验、“铁鸟台”试验,直至进入试飞阶段的理论准备,特请处置方案,每一个环节都认真细致地做到最好,确保完全合格。自从飞机进入试飞现场,王文江就没有回过家,满脑子想的都是“枭龙”。时间紧、任务重,他和试飞小组连续作战,跟设计人员每天泡在试飞现场,常常干到凌晨四五点。
王文江走到飞机旁,很快就沉着下来了。他说:飞机飞得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试飞员,只要飞机不爆炸,作为试飞员都要有决心和信心把飞机飞回来!首飞相当顺利!飞行时间17分钟,王文江圆满完成首飞任务凯旋返航。当他走下飞机时,机场上响起观众的持久掌声。设计总师杨伟快步走上前去拥抱他,激动中把自己的嘴唇都咬破了。“枭龙”01架的迅速起飞,为加快平台鉴定和进一步优化飞机性能提供了条件,争取了时间。
2004年7月1日,试飞员梁万俊驾驶 “枭龙”执行“加力边界”科目试飞任务。
在距机场70公里处的万米高空,梁万俊按规定完成有关动作后,发现油量指示出现异常:飞机漏油了,而且速度很快!他立即一边向指挥塔台报告一边应急处置,关加力的同时,调转机头对向机场。
指挥塔台指示“立即返场”。但仅仅两分钟后,油表指针就停在了刻度零,发动机空中停车!当时飞机高度4700米,距机场仍有20多公里,失去动力控制的飞机像一块巨大的铁砣从几千米的高空急速下坠。在世界航空史上,没有动力的飞机迫降成功极为少见,而且这架“枭龙”正处于试飞阶段,机上电能储备也是未知数,如果飞机电能不够,迫降的结果将是机毁人亡。遇到此类重大特情,飞行员选择跳伞无可指责,但科研新机倾注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也关系到“枭龙”战机的研制周期……梁万俊没有任何犹豫,放弃跳伞选择迫降,“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全力把飞机保住。”他说:“人在生死攸关之时,要保住最重要的东西。”
降落机会只有一次!在两任部队长雷强、钱学林的引导下,梁万俊精准修正“枭龙”的速度和高度偏差,平稳地穿过云层,向机场方向滑去。在距离地面1100米时,飞机成大锐角风驰电掣般扑向跑道。这一刻,塔台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两分钟后,飞机以超出正常近两倍的速度接地,刹车!放伞!伴随着一声巨响,轮胎刹爆,飞机拖出两道长长的轮印,在距离跑道尽头300米处稳稳地停住。这史无前例的高空远距迫降,生死8分钟的惊天一落,堪称世界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梁万俊冒着生命危险带回的宝贵数据,大大缩短了科研进程,参与研制“枭龙”的一位老专家,抱着他失声痛哭。
2006年4月28日,“枭龙”04架首飞成功。(图源:航空工业成飞。摄影:沈峰)
战机上最为关键的航电系统,曾经是中巴合作中的核心分歧点——巴方提出使用西方航电系统,中方则力荐国产航电设备。但后来随着中国的武器、航电技术的突飞猛进,巴方打消了顾虑,2004年和中航技公司签订 “枭龙”航电系统研制合同。2年后,能与国际最先进水平相媲美的航电系统研制成功——为了适应巴方飞行员的操作习惯,“枭龙”航电系统研发团队还特意设计了符合其习惯的驾驶系统。
2006年4月28日,安装着我国自主研发航电设备的“枭龙”04架机,在成都温江机场安静地等待着自己的首秀,巴基斯坦空军20多人来到试飞现场一起见证它的腾飞。这是一架全状态战机,已达到交付时真正的战斗水平状态,由空军试飞员何斌斌担任首飞试飞员。他说:“柔美中可以看见攻击性,看到枭龙的第一眼我就喜欢上了它。”
上午10点,何斌斌身穿特制飞行服登上了“枭龙”战机。飞行服也是根据巴方要求专门为枭龙设计,跟座椅进行配套的一种新式服装。10点55分,“枭龙”在跑道上开始起动、滑行、加速、猛然冲向天穹,顺利起飞。何斌斌驾驶着战机,在高空接连做了跃升、盘旋、翻转、低空等全套动作,如行云流水一般流畅。试飞员向地面报告的声音清晰明确:“航电系统工作正常,飞机工作状态良好。”
在空中飞行了16分钟后,飞机平稳降落,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巴方代表激动地和航电研发团队人员紧紧拥抱在一起!“枭龙”04架机通过了试飞检验,首飞圆满成功!这次试飞的优良表现,为批量生产“枭龙”战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枭龙”达到了第三代战斗机的综合作战效能,真正成为了一架适应现代战争要求和军用飞机市场需求的先进战斗机!
综合整理自新华网、央视网、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中国新闻网、中国军网、中国航空新闻网、参考消息网、报、四川日报、航空工业微信公众号、装备科技微信公众号等媒体